... ...
... ...
退出
当前热议
3
退出
创新工场:李导师的新招术
来自:全球商会网  发布时间:2012.11.15 16:41

  曾经的“榜样”孵化器

  2009年8月,李开复主动离开谷歌创建创新工场。作为当时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个人品牌,毫不夸张地说,李开复成立的创新工场带来了国内创业孵化的热潮。

  什么是创新工场?

  2009年9月,李开复在其博客上发布《我的新公司,创新工场》时写道,“创新工场是一种新的天使投资和创新产品的整合。”

  他为这家新公司做了几重定义,“创新工场是创业者的黄埔军校”、“创新工场填补了中国天使投资的空缺”。同时,他承诺,创新工场将“提供丰富的后援,给我们培养的企业提供法律、财务、机房等服务”、“提供共享的软件平台和模块,还有搜索引擎优化等服务”,并且“能招到最好的工程师,搭配互补的团队,增加了成功的概率,也加快了产品的开发。”

  那时,天使投资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只是个别小圈子在做的事,而创业孵化器这个名词还并未为人所熟知。李开复及其团队频繁地出现在许多媒体上,在各类场合极力推荐创新工场这个品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告诉人们,与传统投资者相比,作为孵化器的他们有多么不同。

  2010年,创新工场北京办公室从原先20人扩张到了200多人的规模。点心、豌豆荚、友盟等第一批孵化团队的“工友”们聚在一起,集体创业。“北京办公室非常热闹,人多的都快要坐不下了。” 创新工场人事经理李许良对说道。

  今年9月21日,创新工场上海办公室正式投入使用。考虑到创业者加班熬夜的常态,这座位于杨浦区“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三层楼里,甚至连淋浴房、运动室都一应俱全。

  在上周开幕的“2012创业周”活动中,创新工场被视为“孵化2.0”特色创业服务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创新工场确实如李开复当初所描绘的那样,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PE/VC的创业环境。事实上,外界也已经习惯于把创新工场等同于孵化机构,一个带有浓厚个人品牌的孵化机构。

  骨感现实的考验

  然而,正如许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太过理想化一样,李开复想象中的创新工场同样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

  和北京相比,创新工场上海基地如今看起来依然略显冷清。三个楼层的规模将近1万平方米的空间,一楼只有点心和布丁的部分员工入住,剩下将近三分之二的座位依旧空着,而二楼整个层面都处于闲置状态。

  “我们投资的企业和团体当然不全在这里,对于一些B轮、C轮的公司,创新工场依然会提供例如人事、财务、技术、法务上的服务,只是他们不需要这里的办公场所。”即便如此,李许良和他的团队仍然期待空荡荡的空间能够尽快被填满。

  2011年6月,“酒店达人”获得创新工场投资,成为旗下的家族成员,刘张博带着自己仅有的5人团队搬到工场北京的办公室接受孵化。

  “孵化平台只是保证早期团队的存活率,后期发展主要靠团队本身。”刘张博说,创新工场的孵化,无论是从技术,还是市场运营上,都给了他们指导。半年后,他的团队从最初的5人增加到20人左右。

  然而就在此时,刘张博做出一个决定:离开创新工场北京总部。回到成都,酒店达人成了“创新工场在西南地区投资的唯一项目”。

  光环效应是否大于孵化本身?在刘张博看来,创新工场本质就是商业性的VC,与其他投资机构一样,看重投资项目的盈利和收益,而与最近兴起的政府背景孵化投资机构相比,创新工场的重点并不在孵化,而是侧重于投资收益。

  另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创新工场旗下APP团队则坦言,创新工场的品牌效应大于孵化作用。

  与酒店达人选择投资时相似,这家团队于去年5月进入创新工场助跑计划,当初吸引他们入伙的,正是创新工场和李开复的个人品牌。但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孵化期之后,团队仍然没有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这让团队合伙人有些苦恼:如果孵化起不了作用,创新工场和其他投资机构相比,还有什么区别?

  2009年9月募资1500万美元,2011年8月募资第一只美元基金,金额为1.8亿美元,2012年2月再次获得3亿元人民币基金。算上之前3次融资,此次2.75亿美元的融资注入,使得创新工场成立以来总募集资金额超过5亿美元。

  从集资的角度来看,即使在投资人的寒冬,创新工场的成绩依然可圈可点。然而当目光转向那些被投资的项目,即使李开复从不认为失败,但质疑的声音却从来没有间断。

  “创新工场投资的项目不少,但没有哪一款产品真正引起爆发式的用户效应。估值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企业来说永远都只是纸面数字,投资人想要赚到钱,只有在其退出的时候。”一位熟悉互联网的风险投资人士向本报指出,“作为一家公司,创新工场真正要解决的还是怎么赚钱问题。”

  有人揣测创新工场可能成为互联网创业背景下的又一个“资本家”,通过资本投资谋求回报。对此,李开复在微博上回应道,“恰恰相反,新基金到位给我们更多资本来帮助早期创业者。虽然我们也可以投更大的项目,但是我们80%以上的项目都是从初创投起。”

  虽然创新工场的管理团队超过一半“时间”和“精力”或许是在早期团队扶持,但大部分资金其实并不是在早期投资商。对于工场的资金分配,李开复曾举例说道,“假设工场融了1亿美元,可能只有2000万投入了最早期,另外七八千万投入了A轮或者B轮。”

  资本化的工场

  “或许是外界对我们的误读,创新工场一直就是一家投资公司,只是我们在投资的过程中会提供许多的附加服务,帮助创业团队成长。”李许良在创新工场上海办公室对记者表示,“我们投资部的同事现在都压力很大,作为一家投资公司,投资人肯定也是不希望钱给了我们到头来却没投出去。”

  去年下半年,在一次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李开复曾提到,创新工场投资的早期孵化项目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会面临失败。虽然这个数字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并不算高,但同样能够看到的是,孵化模式的投资回报时间长,同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在2012创业周活动上,除了创新工场之外,同时被提到的孵化2.0特色服务机构还有联想之星、创业接力、飞马旅、车库咖啡等。从中不难看出,如今国内创业孵化器无外乎以上几种模:天使投资型企业、政府扶持机构、媒体聚集圈以及车库咖啡类交流平台。和传统PE/VC相比,单纯的投资显然更省心更简单,至于哪种孵化模式更成功更能赚钱,似乎目前还没有定论。

  “成为中国的Y Combinator”,是李开复曾经对创新工场的定位。而在去年TechCrunch Disrupt大会上,李开复就已经表示创新工场要从“大孵化、小投资”模式,转变为投资领跑发展方向。或许,李开复已经意识到,在中国要复制Y Combinator的三个成功因素并非易事。

  本周二,乐视网董事长兼CEO贾跃亭在新浪微博透露,创新工场的投资已经到位,正式成为乐视网新的股东。

  显然,“投资+全方位服务”,这种优先投资的新工场模式,才是李开复如今正在尝试的。

  独特模式

  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是不折不扣的投资公司,形式和其他VC基金一样,投资人投资是看好潜在回报。但同时,创新工场有独特的模式:

  1、对TMT行业的专业认知和策略

  2、对成熟创业者和年轻参与者的吸引力

  3、46位全职专家提供全方位服务(产品设计、技术架构、招聘、市场、财务法务)

  缘何抛弃成名的孵化器?

  孵化器模式基本在中国基本宣告失败。

  >>马太效应明显 创业者成炮灰

  今年初辞职的华为互联网业务总裁朱波已悄然涉足天使投资。朱波早在1996年就在美国创立了NeTrue通信公司并成功上市,回国后在北京创立的移动搜索引擎Cgogo,并于2008年加盟华为。不过,从华为离开后,朱波选择创办了一家类似创新工场的孵化器“创新谷”。

  与朱波类似,口碑网创始人李治国再次离开阿里巴巴后,同样创办了创业孵化器——福地创业园区。李治国向记者表示,这一创业园由6个创始人在杭州创办。园区内不仅自己投资的企业可以入驻办公,也吸纳其他互联网项目。福地创业园区现在面积为1万平方米,随着入驻园区企业增多,李治国正申请另一块1万平方米场地。

  其实,作为舶来品,创业孵化器在国内实际上已开展了10多年,与国内轰轰烈烈遍地火热的兴建孵化器相比,国外相对要冷静,并且也并没有太多成功案例。

  Y Combinator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最成功的孵化器,平均每家公司价值达4520万美元。不过,这主要是被最成功的那部分公司严重拉高。Y Combinator创始人Paul Graham谈及这一马太效应时表示:有许多投资在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蒸发成0了,而且这个过程多在早期出现。然而,挺过这个最初时期的公司们则会得到指数级的增长。把他们加起来,就会看到一个“J型曲线”。 关注互联网创业的新锐媒体36氪总结说,大多数孵化器中的公司都有类似的起点,但最后结果大相径庭,多数创业企业成为炮灰。

  >>国内孵化器环境难过

  在当前资本趋冷,创业者融资难度加大之际,创业孵化器弊病开始呈现出来。网易CEO丁磊公开调侃,称创新工场不如网易,“我们除了钱之外还有管理经验、用户群,而且他们老大也没有创业经验”,暗指李开复只有职业经理人经验,投资项目难成功。

  UC CEO俞永福私下中透露,中国互联网江湖充满血腥,如果创业者在孵化器模式下成长,小时候不能长大,长到中期就更难发展壮大。因为越往后,面临商业环境越恶劣,越容易面临互联网巨头绞杀。实际上创业孵化器模式已宣告失败。“一般VC融第一轮第二轮基金时都还好,融第三轮时就要把第一轮成绩给大家讲,有什么IPO。创新工场可能会启动第三支基金。第一支基金可以拼人脉、第二支拼人缘,第三支就最重要了。”

  李开复和创新工场这种早期孵化模式无疑有优势,拥有超强品牌,对媒体、投资人、工程师拥有巨大影响力。其他创业孵化器模式无疑还有很大弊病,既无品牌优势,也无力招纳各种急需的人才,还缺乏对行业前瞻性的预见性。前华为互联网业务总裁朱波就指出,国内95%以上的创业加速器都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很多都是政府主导,很多人把政府关系作为最根本的目的。

  为避免“创新谷”模式失败,朱波的作法是,投资项目周期一般都在一年或一年半时间,在A轮融资之前退出,在新的投资机构接盘时实现投资回报“但也不是绝对A轮融资前退出”,朱波对腾讯科技表示,如果有特别好的项目,也会考虑在B轮或C轮时再退出。

  更早之前,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则公开指出,创业孵化器基本商业模式是拿初创公司的一部分股权,等这些公司上市或者卖掉时才有回报。这个周期巨长无比,概率巨低无比。这种广种薄收的事,前提是成功率很高。这也是所谓的孵化器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谢文更是尖锐指出,孵化器概念在1999年、2000年热炒了一阵子,很多孵化器项目里面有拿着国家拨款的各级政府参与,其实就是科技腐败,骗钱、乱花钱、贪污腐化。“随便查历史,尤其是在IT产业,被孵化器孵化成功的大创新、大公司,一个都没有。恰恰相反,谁都不看好的,像Facebook这样车库里面出来的,才做出真正的创新。”

  实际上,很多创业者往往最需要的并不是资金、场地的支持,而是一种能够在互联网丛林厮杀的本领。一位业内大佬公开表示,很多创业者不缺钱,参加孵化器模式,一次性出让差不多20%的股权,很多人并不甘心。

相关文章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评论
7条评论
  • ** 139月前

    李导师。。热潮退去后光鲜的外表也没有了

  • ** 139月前

    创业孵化服务是一个系统,价值发现、产品定位、模式创新、资源配置、执行管理、、、还要是中国式的、创业型的,李导不会!

  • ** 139月前

    还是觉得喜欢创业孵化器的感觉。。。

  • ** 139月前

    李导师做不了导师的一个借口

  • ** 139月前

    李导师不接地气。。。

  • ** 139月前

    连创新工场都转型投资,孵化模式在中国真的是难以适应

  • ** 139月前

    实际上,很多创业者往往最需要的并不是资金、场地的支持!

Copyright 2016 netcoc.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9021601号

上海商会网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